一封央行总裁纾困请求信,揭台企资金「渴死危机」-

一封央行总裁纾困请求信,揭台企资金「渴死危机」

阿里云服务器优惠

疫情重创经济,台湾央行除了宣布降息一码,总裁杨金龙还罕见具名写信、亲自打电话给各银行董事长。这封信,揭开了台湾金融系统的大问题。

「至盼各银行配合政府纾困政策,充分发挥金融中介功能,善尽社会责任……」杨金龙在信中自谦「后学」,再三拜託银行配合央行对中小企业 2,000 亿元的融通政策,信末还不忘提醒,「并转知贵属同仁落实执行,无任感祷!」

「我在银行界 20 年,没看过央行为了推政策,这幺低声下气过!」一位中大型银行总经理惊讶的说。堂堂央行总裁,为何要弯下腰,请银行协助纾困呢?

最根本的原因是,台湾不像美国以「直接金融」为主,而是「间接金融」。

简单的说,直接金融是指企业透过发债、发行股票,直接向民众募集资金,银行不是要角;间接金融则是,银行向民间吸收存款,企业再向银行贷款,银行扮演重要中介角色。

管制太多,做不了台版 QE

台湾是「间接金融大国」,间接金融的比率,比起邻近的新加坡和香港都高,而且「节节高升」。根据中央银行统计,台湾间接金融的存量占比,从 2005 年的 74.35%,到去年已到 82.61%,是香港的 4 倍。

用最浅白简略的话解释:在台湾借 10 元,有 8 元以上是向银行借的,只有不到 2 元才是从股、债等资本市场借来的!

杨金龙说,台湾不会跟进美国,做「台版 QE(量化宽鬆)」,原因即在此。美国联準会执行 QE,等于透过股、债等市场,对整个民间企业发钱;但台湾若做 QE,钱只会卡在银行,不容易再流到一般企业。

所以,台湾央行要发钱纾困,必须「恳请」各银行大老帮忙。「银行不借钱或缩银根,你也拿他们没辙,钱就是进不到实体企业,」一位金管会官员说。

连金管会主委顾立雄,为了防止银行雨天收伞,加速办理纾困贷款,甚至祭出奖励措施,表示绩优银行有利未来申请业务。

券商公会理事长贺鸣珩指出,台湾间接和直接金融差距悬殊,代表资本市场萎缩、功能不彰,不是个好现象。

这是由于政府长期对金融市场的高度管制政策,造成资金出水管道过于集中在银行,如今,还得拉下脸来拜託这个间接管道发慈悲,让资金畅通。太依赖间接金融,对我们的企业界、金融业以及社会,到底有什幺影响?

企业渴死,金融业却满手钱

首先,台湾中小企业恐面临「渴死危机」。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曾分析,间接金融最弔诡的现象是:银行满手都是钱,很宽鬆;但是企业却资金告急,很紧缩。

因资金「上肥下瘦」,台湾的银行即使有以兆元计的资金,却都放在金库,但受疫情所苦的中小企业,因体质转差,若过不了银行审核,就拿不到钱。如果央行劝说无效,台湾中小企业恐怕会「渴死」。

对金融业而言,也不是好事,因为钱太多也无处可投资。

由于台湾资本市场不够活络,金融业的钱只好前进海外寻找标的。以台湾寿险业来说,总资金约新台币 25 兆元,竟有高达近 7 成投资海外市场,其中又有 2 成放在美国债券。

可是,寿险业投资海外几乎已「买好买满」,触及法定上限;今年又因疫情影响,海外市场波动剧烈,资金恐怕不得不撤回台湾。这让寿险业更加满手是钱,但找不到可稳稳赚报酬的投资标的来安放。

因此,寿险业今年乾脆「跳悬崖」,让保费收入大减,也不要收了一堆钱,却不知道该怎幺办。富邦人寿执行副总经理董采苓便指出,今年新契约保单金额将下滑约 2 成。

对整体社会面,间接金融可能扼杀新创活力。间接金融最大的优点是融资便利、成本低,但这个优点,仅限于「好公司」,相反的,新创公司并不容易从银行获得资金。

经建会前主委陈博志曾表示,传统金融放款并不适合新创。银行没有强烈动机投资风险高的新创企业,使得新创企业因缺乏活水,不易萌芽,变一摊死水。

金融业高层指出,银行受存款户所託,不能随意放款,而且台湾部分中小和新创企业财务不透明,更难把钱借出。他并表示,股票殖利率约 2% 至 3%,向银行借的利率才 1% 左右,成本远比股票低,「台湾要转直接金融,很难」。

台湾经济如小船,虽然不见得完全适用震荡剧烈的直接金融,但过度偏重银行放款,也非最佳的方式。如何加大鼓励、开放资本市场,平衡两者,应该会比央行总裁写信劝说银行老闆更有效,这也是紧急因应疫情冲击之余,金融主管机关必须拿出策略的要务。

(作者:马自明;

赞(0)

评论 抢沙发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
  • potplayer
  • direct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