塑胶微粒(Microplastic)也被称为微塑胶,比起肉眼可见的塑胶袋、宝特瓶或是轮胎,这些细小的塑胶碎片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似乎远超过我们想像,最近澳洲科学家发现,就连人们撕开零食包装这种日常动作,也会产生塑胶微粒。
塑胶袋、宝特瓶等塑胶製品为人们难以割捨的日常生活用品,带来方便的同时,也造成万年不灭的白色污染,据联合国统计,每年约有 800 万至 1,300 万吨塑胶被丢入海中,假如再不落实回收或减产,到 2050 年海洋塑胶会比鱼还要多。
然而塑胶污染不单指塑胶袋,除了常见的塑胶製品,国际自然保护联盟(IUCN)先前也指出不可忽视那些塑胶碎片对环境的危害,而所谓的塑胶微粒,就是指塑胶垃圾分解后形成的碎屑,长度与直径藉于 1um-5mm 的块状、细丝或球体的塑胶碎片。
这些塑胶碎片无所不在,因为细小、轻盈,基本上环绕在我们生活中,就连本来空无一人的无人岛也会有塑胶微粒,IUCN 2017 年统计,35% 微塑胶污染来自合成纤维,也代表着只要洗衣服,数以万计的塑胶纤维就会顺着水管释放到自然环境中,塑胶微粒占海洋塑胶污染的比例高达 31%。
而最近澳洲纽卡素大学(UoN)还发现不只洗衣服,还有许多日常行为也会掉落塑胶微粒,像是撕开巧克力包装、剪胶带、转开宝特瓶盖等。研究发现,剪胶带、转开瓶盖时,每 300 公克的塑胶会产生 10-30 奈克( nanograms)的塑胶,不同塑胶厚度、硬度与密度,微粒产生的数量也不一样,当然,开瓶技术也会有影响,未来似乎要更加温柔与精準的撕开塑胶袋。
30 奈克听起来不多,大约是 3×10-8 公克而已,只是科学家认为,积少成多,加总在一起也会成为可怕的污染源,科学家也认为,过多的塑胶微粒也会对人体有害,只是危害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,目前研究已发表在《Scientific Reports》。
- Bag- and bottle-opening shown to produce microplastics
- Environment: Opening plastic bags and bottles may generate microplastics
- These facts show how unsustainable the fashion industry is